
脂肪肝是都市人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,除了通宵夜睡、肥胖、過量進食等成因外,在中醫角度而言,肝鬱脾虛和痰濕瘀結這兩種體質的人亦較易患有脂肪肝。想遠離脂肪肝,生活或飲食習慣需要調節之餘,也可參考以下中醫推介的食療及穴位,預防及改善脂肪肝。
文:健福堂中醫診所覃琇瑤註冊中醫
一般脂肪肝患者不會有任何症狀,偶爾有右上腹壓迫感、食慾減退、腹脹、嘔吐、噁心、脹滿感、疲倦、少部分人亦會出現黃疸情形。(資料圖片)
中大2012年的普查發現,本港有近1/4成年人、估計約100萬港人有脂肪肝。脂肪肝與代謝綜合症有着密切關係,更有機會惡化為肝硬化及肝癌,糖尿病患者及肥胖人士尤其高危。
肝負責疏泄氣血津液
肝的主要作用為代謝或分解毒素、生產膽汁幫助食物消化及吸收、製造並儲存各種營養素等。中醫認為「肝」可藏血(調節人體的血量)、疏泄全身氣、血、津液、與膽互相影響,具疏泄膽汁、調節情緒等作用,這些作用已包含代謝或分解毒素、生產膽汁幫助食物消化及吸收、製造並儲存各種營養素。
酗酒、吸煙、飲食油膩濃味、喜食宵夜、過量進食等都是導致脂肪肝的成因之一。(GettyImages)
一般脂肪肝患者不會有任何症狀,偶爾右上腹有壓迫感、食慾減退、腹脹、嘔吐、噁心、脹滿感、疲倦、少部分人亦會出現黃疸情形。
脂肪肝成因
▼脂肪肝成因(按圖了解👇👇👇)





生活習慣:經常通宵夜睡、易脾氣暴燥等。
飲食習慣:酗酒、吸煙、飲食油膩濃味、喜食宵夜、過量進食等。
個人病史:患有急性肝炎、甲狀腺疾病、肥胖症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高血壓、病毒感染等所引發。
其他成因:服用某類激素藥物、遺傳因素等。
兩種體質易有脂肪肝
由於上述原因,肝和脾的功能受損,便會導致肝和脾失調,令氣鬱滯不暢通,加上濕熱內藴在體內,化火化熱,日久鬱結成痰成瘀血,阻滯人體的水液運行,便會導致阻塞肝臟脈絡,令脂肪聚積。因此,「肝鬱脾虛型」和「痰濕瘀結型」兩大體質較易患脂肪肝。
▼易有脂肪肝的兩種體質(按圖了解👇👇👇)








肝鬱脾虛型症狀
體型正常、胸脅脹滿疼痛、喜嘆息、精神抑鬱、心煩易怒、頭痛、口苦咽乾、易疲倦乏力、食慾不振或減少、黃疸、腹脹、大便溏泄或腹痛大便秘結、舌質紅苔薄等。
痰濕瘀結型症狀
體型肥胖或浮腫、口乾不慾飲、易困倦、頭脹、痰多、噁心、嘔吐、脘腹脹滿、神疲乏力、肢體困重、食慾不振、大便溏爛、舌質胖苔膩有齒痕或瘀點等。
脂肪肝預防及改善食療
抗脂肪肝食療以疏肝、理氣、健脾、祛痰、化濕、活血為主,同時應配合適當的健康飲食控制、運動和開朗心情。
▼1. 何首烏降脂湯:健脾消食、降脂、清肝、潤腸利濕(按圖了解👇👇👇)






▼2. 決明子粥:清肝、通便(按圖了解👇👇👇)






▼3.黃豆菜乾湯:減少脂肪吸收、清熱利尿、消腫解毒及通便(按圖了解👇👇👇)





▼4.薏米糊:健脾除濕、減肥消腫(按圖了解👇👇👇)





脂肪肝預防及改善穴位
▼1.陽陵泉:治療脂肪肝常用穴位(按圖了解👇👇👇)














健福堂中醫診所覃琇瑤註冊中醫(撰文者提供)
原文: https://www.hk01.com/%E5%81%A5%E5%BA%B7/543972/%E8%84%82%E8%82%AA%E8%82%9D-%E8%84%BE%E8%99%9B%E7%97%B0%E6%BF%95%E6%98%93%E6%9C%89%E8%84%82%E8%82%AA%E8%82%9D-%E8%96%8F%E7%B1%B3%E7%B3%8A4%E6%AC%BE%E9%A3%9F%E7%99%82%E6%B6%88%E8%85%AB%E9%99%A4%E6%BF%95%E8%B1%86%E8%85%90%E9%99%8D%E8%84%8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