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説立秋已過,理論上已經踏入秋天,但天氣仍然炎熱的很。初秋的氣候經常兼雜著暑氣,而香港近海又處於南方,使致香港由初秋至中秋前的天氣仍見濕熱。所謂「濕困脾、脾惡濕」,暑濕之氣本就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,大多數人又喜歡以吃雪糕、喝冷飲等方式消暑,寒濕之物就更傷脾胃了,所以如果我們不注意節制飲食,就很容易出現食滯的情況。那麼在吃太多、胃很脹的時候怎麽辦?總不能再灌下祛濕茶、健胃茶。在這裏為大家介紹三個常用穴位,幫助大家消消滯,也促進脾胃的消化。

 

按摩穴位助消化

1. 内關

簡易取穴:手腕内側,腕橫紋後約三橫指的中央

功效:寬中理氣、和胃止嘔,有助於消除脹氣,飽食後引致打嗝時亦可使用

按摩方法:定位后以對側拇指指尖於穴位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壓,約20-30秒,直到手部出現脹、麻的感覺,然後再按摩另一邊。雙手輪流進行三次。

2. 中脘

簡易取穴:肚臍中央與胸骨下緣之間的中點,約肚臍上五橫指

功效:健脾和胃、寬中、消食,現代醫學發現中脘穴對胃腸功能有調整作用

按摩方法:以掌心放在穴位上並打圈摩熱,可持續摩擦5-10分鐘,亦可在按摩前塗抹油性介質(如驅風油、芝麻油等),使效果更佳。切忌深按用力以免引起不適。

3. 足三里

簡易取穴:膝蓋外側下方凹陷下約四橫指

功效:健脾胃、消滯、降逆、化濕,平時多按摩足三里更有培正固本、强身健體之效

按摩方法:用拇指尖點按的方式按摩該穴3-5分鐘,使小腿出現酸脹的感覺。


健福堂醫師陳嘉榮(香港註冊中醫師、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(榮譽)理學士)